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课题研究报告
2014年8月
课题负责人:
廖岷:SFI学术委员、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报告综述
一、选题意义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现代金融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在过去50年里无论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新兴国家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相比我国经济金融的巨大发展,我国衍生产品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慢,其避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掘。顺应经济金融发展内在规律,提升我国衍生产品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各界人士的共识。但发展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衍生产品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刻结合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借鉴国际衍生产品发展经验,特别是要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有序稳步推进。
二、本文内容和创新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概念、功能、全球最新的衍生产品发展概况和特点。第二部分,我们从“产品维度”对商品类、汇率类、权益类商品类、汇率类、权益类、利率类和信用类衍生产品在各国产生的必要条件进行了考察分析,也从“国别维度”考察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衍生产品发展路径,以及其衍生产品发展的经济金融政治背景,得出交易标的物的价格的波动是衍生产品产生的核心条件之一。第三部分,我们较为系统介绍了金融管制的理论,并考察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初探了管制和创新的关系,得出金融管制的放松也是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核心条件之一。第四部分,承接上文,我们认为影响衍生产品推出的有两个重要的变量,即衍生产品对应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和政府对相关领域的管制程度。只有衍生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价格波动剧烈且政府对该领域管制宽松的时候,该国的衍生产品市场才能产生。我们分别选取了南华中国商品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人民币NDF、FR007(与10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平均值)和不良贷款率代表商品类衍生产品、权益类衍生产品、外汇率衍生产品、利率类衍生产品和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基础资产,考察了其波动性。对于金融管制环境,我们采取了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计表格问卷向上海辖内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信托公司的相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把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梳理分析,得出了环境管制程度的相关数据,并根据专家意见,得到了各类衍生产品的发展系数,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得到了五大类衍生产品发展的发展路径,即优先发展利率类衍生产品,进一步发展商品和权益类衍生产品,加快发展汇率类衍生产品和信用类衍生产品。第五部分我们系统介绍了危机后国际衍生产品监管的新趋势,重点介绍了国际衍生产品监管新趋势中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从中央对手方的特点、发展历程、国际最新发展情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介绍了中央对手方,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当务之急要加强推进合格中央对手方建设,为发展衍生产品奠定基础,并提出了完善中国CCP机制的建议。
本课题的创新体现在:首先,通过“国别维度”和“产品维度”的考察,得出了衍生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的波动率和金融管制程度是衍生产品推出必备的2大要素;其次,首次建立了数量化的衍生产品发展评估体系,并主要根据该体系较为客观的给出了我国发展衍生产品的路径;第三,借鉴国外模型,系统性分析CCP对于减少信用风险敞口的积极作用。本文虽力求完善,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瑕疵。我们希望本文能其对研究衍生产品的创设、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希望能够促进中央对手方机制在国内健康发展。
附:目录
四、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拆分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和衍生产品定价能力
(此项课题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内部课题报告《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的节选,已在2014年8月23日组织的SFI课题报告评审会上进行了专家评审。阅读全文请联系研究院工作人员。报告即将出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