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6-07-12 09:58:29
作者:北大互金中心

指数编制课题组顾问:

  黄益平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陈 龙 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

指数编制课题组成员:

  郭峰、孔涛、王靖一、程志云、阮方圆、邵根富、王芳、杨静

本期分析报告执笔人:

  孙涛、郭峰

提要:

  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基于蚂蚁金服以及其他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海量数据,并结合北京大学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和专业优势,通过编制互联网金融的全国总指数,以及分属性、分业务、分地区指数,揭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家、监管部门官员和学术专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在2016年4月份发布的第二期指数中,特别编制了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为了继续跟踪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课题组在之前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了指数数据更新,并对指数数值进行了分析。概括而言,通过对本期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分析,我们有以下主要发现:

  2016年1月到3月,互联网金融指数继续攀升。以2014年1月份为基期(设定为100),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从2015年12月的386上升到2016年3月份430.3,说明我国互联网金融继续快速发展。从互联网金融分类指数看,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货币基金指数继续平稳增长,但互联网投资和互联网保险两个指数增速较快,尽管近期出现一些波动。从年龄结构看,80后和90后继续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从各省份和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而言,各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排名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十强城市中有九个是在东部地区,另一个是来自中部的武汉。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网络消费的发展密切相关,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所在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说,互联网金融应该表现出一定的超地理特征,即与地理位置无关,但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与地理位置相关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具有一定空间集聚特征的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发展,并呈现一定的地理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我们附上了主要的数值结果和全部数据的获取方式,以期更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可以基于本套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更丰富的分析,从而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助力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乃至整个经济转型的战略布局。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简介:

2015年10月13日,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Internet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正式成立。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北大社科调查中心是中国社会问题实证研究的跨学科平台,拥有国际先进的调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及其旗下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是国内领先的金融专业智库,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业界资源;蚂蚁金服集团拥有海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业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研究中心施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三方发起单位的代表出任理事会创始理事,包括北大社科调查中心主任李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明、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并由李强教授担任理事长。研究中心理事会未来也会逐步吸收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加盟。
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由王海明担任。研究中心首批研究人员包括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社科调查研究中心的黄卓、孔涛、沈艳、徐建国等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先生担任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此外,研究中心每年还将招聘数名全职博士后,并吸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研究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青年研究员担任研究助理。

报告全文: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第三期)

数据附件: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2014年1月--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