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 年-2015 年)
课题组顾问
黄益平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陈 龙 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
课题组成员
郭峰、孔涛、王靖一、张勋、程志云、阮方圆、孙涛、王芳
技术支持团队(按音序排列)
陈波、陈嘉轶、洪莉雯、梁婷、刘朋、李颖赟、李振华、娄鹏、陆杰讯、罗兰、舒眉、孙慧琴、唐林军、王教团、袁胜雄
内容提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中央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2015年底,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相关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该《规划》还提出要“定期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数”。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而且,在传统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实践的同时,依赖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的创新性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范围。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化技术及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提升了触达能力,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努力实现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共赢。然而,目前关于普惠金融的讨论,以及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赖于传统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等,没有充分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及其带来的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便捷的触达等。因此为了科学、准确地刻画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参考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文献,并考虑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组成联合课题组,利用蚂蚁金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海量数据,编制了这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5)。指数的空间跨度包含省级、城市和县域三个层级,时间跨度覆盖2011年至2015年,并在总指数基础上,从不同维度细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如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以及支付、保险、货币基金、征信、投资、信贷等业务分类指数。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第二,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也初步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可复制性和风险可控性,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普惠金融赶超提供了可能,并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获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是数字移动支付技术提供的较高的客户触达能力及其决定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车”的可能性。第四,在数字移动支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覆盖广度和深度将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简介:
2015年10月13日,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 (Institute of Internet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正式成立。